“城市寄语”专题报道②:
与城市共心跳,与时代同奔流
在东莞水务集团,有一种传承比钢铁管道更坚韧。一张张东莞城市管网图里藏着城市地下“血管”的密码,从肩挑河水的莞草人家,到智慧水务系统的万物互联,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水润万物而不争”的初心。在这里,“奋斗”不是口号,是深夜里校准水压的千分表,是烈日下巡查管网的脚印,是365天随时待命的96968客户服务热线里永不消失的电波。
我们爱东莞,爱得具体而磅礴,这份爱,是管网图上密密麻麻的坐标点,是抢险车里永远备着的磨破手套,是市民群众口中的“东莞水务人”。以城为卷,我们共绘未来长河,让碧水倒映玉兰花开,让我们来听听“东莞水务”人怎么说……
水务人眼中的东莞制造美学
作为一名水务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东莞从“挑水喝”到“智慧水务”的蜕变,更深深感受到,在这波澜壮阔的产业进化中,一种独特的制造美学正悄然生长、蓬勃绽放。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东莞的变革从未停歇。2021年,东莞积极响应水资源统筹优化配置的时代需求,率先推进 “供水一张网” 改革。东莞市水务集团全面收购全市范围内的供水厂,并成功引入西江优质水源,为城市供水体系的提质升级筑牢根基。也就在这一转折点,我调岗至东江检测公司,从目睹茶山自来水状况的逐步改善,到见证东莞全市水资源格局的华丽转变,仿佛自己也成了这时代叙事中一颗灵动音符,奏响着与城市共进的美好旋律。记得刚到检测公司时,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先进设备,我既兴奋又忐忑。通过一次次检测,我看到管网水、出厂水106 项指标全面达标,水原水基本达到3类水标准以上,各项数据、水质指标全面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这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水务人的努力,更是东莞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从此,市民告别了 “黄水”和“锈水”,制造业也有了稳定优质的 “工业血液”。就拿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很多精密电子元件的生产,对水质要求极高,稍有杂质就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如今稳定的水质,为这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助力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诠释了另一种制造美学——生态与产业的和谐之美。
“城市寄语”作者:袁汉华
职务(岗位):东莞市东江检测有限公司检测与研发专员
我的东莞视觉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1985年出生于昔日的硝烟古镇“虎门镇”。我的童年记忆从“鸦片战争博物馆”开始。幼儿园时期,母亲骑着自行车接送我回家,每天都会经过“鸦片战争博物馆”和“大人山”,“大人山”山顶上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纪念像,他眺望远方,眼神坚定,保家国平安,我现在的身份是“东莞水务人”。在东莞这个城市,既有现代化美感,也有历史韵味;有城市建设的美,也有乡村特色的美;有生产之美,也有人文气息。东莞既可以快、也可以慢的生活节奏,是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归的归属感,我已离不开这个务实、包容、唯美、进取的美丽城市。
“城市寄语”作者:陈昭雯
职务(岗位):东莞市众源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党群人事部专员
新老莞人人生回忆录
东莞噶好,起我去其他城市读大学噶时候,充分体现出来。滴人听到我来自东莞,就好羡慕,话东莞是个好地方,经济发展得好,而且幸福感强,生活节奏适中,都话有机会想去东莞玩。时刻怀念住东莞滴厚街濑粉、东莞米粉、麦芽糖柚皮、白沙油鸭、糖不甩、荔枝柴烧鹅、裹蒸粽、道滘肉丸粥、冼沙鱼丸、龙船饭。我很庆幸,当时果断选择留在东莞扎根发展,我会为了守护我的“小家”和东莞这个“大家”,为东莞奉献自己一份力,责无旁贷。
“城市寄语”作者:邓期耀
职务(岗位):东莞市水务集团管网有限公司党群人事部专员、中级经济师
沃土铁锈并蒂开
四十年惊涛拍岸,东莞的转型叙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当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与机床运转的韵律共振,当文创园区的霓虹照亮昔日的农资仓库,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正在制造基因与文化密码的碰撞中孕育无限可能。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从“世界车间”到“文化磁场”,每一次转身都在印证:真正的奇迹不在于平地起高楼的速度,而在于让每寸土地都焕发新生的智慧。当东江潮水漫过鳒鱼洲的旧码头,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生长曲线,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在永不停歇的革新浪潮中,东莞始终保持着破土而出的勇气与绽放新枝的灵动。
“城市寄语”作者:卢少英
职务(岗位):东莞市水务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文秘信息主管
东莞潮玩之美——用点滴创意温暖人间
东莞这座城市,处处有惊喜,它们就像这座城市精心设计的“文化盲盒”,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工业与艺术的交融里,不断拆解出令人惊艳的惊喜。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从“产品输出”到“美学输出”,这座城市的转型升级之路,恰似一场永不停歇的拆盒游戏——永远怀揣期待,永远相信下一个盒子里藏着更美好的可能。而这,或许就是属于东莞的制造美学,用着点滴创意温暖人间。
“城市寄语”作者:陈彦丽
职务(岗位):东莞市生态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党群人事专员
我眼中的地标与时光
作为东莞人,我时常在旧城小巷与新城天际线间穿梭,在历史沉淀与未来憧憬中寻找平衡。站在“双万城市”的新起点,东莞的地标仍在不断刷新定义。南城“湾区数谷”的蓝图徐徐展开,数据要素在这里汇聚成驱动数字经济的新引擎;民盈国贸中心的空中连廊与地下商城,构建起立体化的城市生活场景;规划中的狮子洋通道将以双层过江的壮举,进一步打通大湾区“黄金内湾”的动脉。每当夜幕降临,鸿福路商圈霓虹闪烁,玉兰大剧院上演着音乐剧《东莞东》,篮球中心的呐喊声与松山湖的虫鸣交织—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诉说:地标的生命力,源于不断突破的勇气与拥抱变化的胸怀。地标的更迭如同城市的年轮,记录着我们从“世界工厂”到“湾区明珠”的每一次转身。而这些转身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期待,是科技与人文的双翼共振,更是东莞人对“家”的深情守望。我为东莞的变化感到自豪,也为能生活在这样的城市而感到幸运。
联系我们
东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东莞市东城街道育华路1号
电话:0769-96968 / 0769-27289701
邮编:523000
关注我们